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EM算法
阅读量:2051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4-28

本文共 3609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2 分钟。

知识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学习中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,这不之前看懂的EM几个月不用马上就忘记了,下面转载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方便自己复习。

转载于:

1.引言

以前我们讨论的概率模型都是只含观测变量(observable variable), 即这些变量都是可以观测出来的,那么给定数据,可以直接使用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或者贝叶斯估计的方法;但是当模型含有隐变量(latent variable)的时候, 就不能简单地使用这些估计方法。

如在中讨论的高斯混合就是典型的含有隐变量的例子,已经给出EM算法在高斯混合模型中的运用,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些原理性的东西。


 

2.Jensen 不等式

是值域为实数的函数,那么如果,则就是一个凸函数,如果自变量 x 是向量, 那么当函数的海森矩阵 是半正定时(), 是凸函数,这是函数为凸函数的条件在向量输入时的泛化。

如果,则称是严格凸函数,对应的向量输入时的泛化是.

定理  令是一个凸函数,令是一个随机变量,那么

时严格凸函数的时,当且仅当 以概率 1 成立的时,. 即当时常量时,上面不等式的等号成立。

注意上面 E 是表示期望的意思,习惯上,在写变量期望的时候,会把紧跟括号略去,即.

用下面的图对上面的定理作一个解释:

这个图中的实线代表凸函数, 随机变量有 0.5 的概率取 a, 同样以 0.5 的概率取 b, 所以的期望位于a,b的正中间,即a,b的均值.

从图中可以看出,在 y 轴上, 位于之间,因为是凸函数,则必如上图所示,

所以很多情况下,许多人并去记忆这个不等式,而是记住上面的图,这样更容易理解。

注意:如果是(严格)凹函数,即使(严格)凸函数(即,),那么Jensen不等式照样成立,只不过不等号方向相反:


 

3.EM算法

假设在一个估计问题中有m个独立样本,根据这些数据,希望拟合出模型的参数,那么对数似然函数:

这里,是隐变量,如果能够被观测出来,最大似然估计就会变得很容易,但是现在观测不出来,是隐变量。

在这种情况下,EM算法给出了一种很有效的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:重复地构造的下界(E步),然后最大化这个下界(M步)。

 

对于每个,令表示隐变量的分布,即,考虑:

由(2)到(3)的推导用到了上面的Jensen不等式,此时是一个凹函数,因为,考虑上面关于的分布

正好是数量的期望,由Jensen不等式可以得到:

由此可以从(2)推出(3).


 

但是由于隐变量的存在,直接最大化很困难!试想如果能让直接与它的下界相等,那么任何可以使的下界增大的,也可以使增大,所以自然就是选择出使的下界达到极大的参数.

怎么样才能使得取得下界呢,即上面不等式取等号,关键在于隐变量如何处理,下面就此讨论。

现在,对于任意的分布,(3)给出了似然函数的下界. 对于分布到底是什么分布,可以有很多种选择,到底该选择哪一种呢?

 

在上面讨论Jensen不等式的时候可以看出,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随机变量变成“常量”,对于要想取得下界值,必须要求

其中常数 c 与变量 无关,这很容易做到,我们选择分布的时候,满足下面的条件即可:

由于,于是我们可以知道:

注意理解上面这个等式式子是如何得出来的!!

于是就可以把分布设定为:在参数下,给定后,的后验分布。

这样设定好隐变量的分布之后,就直接取其下界,原来最大化似然函数的问题转换为最大化其下界,这就是E步!

在M步中,就是去调整参数最大化上面提到的式子(3).

不断重复E步和M步就是EM算法:

重复迭代直至收敛{

  

}


 

我们如何知道算法收敛呢?

假如是两次连续迭代后的参数,需要证明.

正如上面所述,由于我们再选择分布时,选择:,于是:

参数就是通过极大化上面右边的式子得出,因此:

注意第不等式(4)来自于:

 

这个式子对于任意的都成立,当然对于也成立。对于不等式(5),因为是通过如下极大化过程选出来的:

所以在处,式子的值要比在处式子的值要大!

式子(6)是通过上面讨论过的方法选择出合适的使得Jensen不等式取等号!

因此,EM算法使得似然函数单调收敛。在上面描述EM算法的时候,说是“重复迭代直至收敛”,一个常用的检查收敛的方法是:如果两次连续迭代之后,似然函数的值变化很小(在某个可容忍的范围内),就EM算法中的变化已经很慢,可以停止迭代了。

 

注意:如果定义:

从之前的推导,我们知道. EM算法看作是关于函数 J 的梯度上升:E步是关于参数Q,M步是关于参数.

 


 

4.高斯混合的修正

在  中,我们将EM算法用于优化求解高斯混合模型,拟合参数.

E步:

这里表示的是在分布下,的概率。

M步:考虑参数,最大化数值:

 

最大化求,对上面的式子关于求偏导数:

令这个偏导数为0,求出的更新方式:

这是在  中已经得出的结论。

再考虑如何更新参数,把只与有关的项写出来,发现只需要最大化:

因为,,所有的和为1,所以这是一个约束优化问题,参考,构造拉格朗日函数:

 

其中 β 是拉格朗日乘子. 求偏导数:

令偏导数为0,得到:

即:利用约束条件:,得到:(注意这里用到:).

于是可以得到参数的更新规则:

关于参数的更新规则,以及整个EM算法如何运用到高斯混合模型的优化,请参考:!

5.总结

所谓EM算法就是在含有隐变量的时候,把隐变量的分布设定为一个以观测变量为前提条件的后验分布,使得参数的似然函数与其下界相等,通过极大化这个下界来极大化似然函数,从避免直接极大化似然函数过程中因为隐变量未知而带来的困难!EM算法主要是两步,E步选择出合适的隐变量分布(一个以观测变量为前提条件的后验分布),使得参数的似然函数与其下界相等;M步:极大化似然函数的下界,拟合出参数.

请尊重原创知识,本人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nblogs.com/90zeng/ 作者:博客园-90Zeng
分类:
标签: , ,

上文已经写得很详细了,但是即便我以前已经学习过好几遍了,我在阅读时还是有几个地方稍微卡壳了。

第一个地方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上面的等式一我卡壳了,等式一的展开其实是一个条件分布如下:
p ( y ∣ θ ) = ∑ z p ( y , z ∣ θ ) = ∑ z p ( z ∣ θ ) p ( y ∣ z , θ ) p(y|\theta)=\sum_zp(y,z|\theta)=\sum_zp(z|\theta)p(y|z,\theta) p(yθ)=zp(y,zθ)=zp(zθ)p(yz,θ)

第二个地方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由于P和Q的比值为常数,所以Q正比与P,又由于 ∑ z Q = 1 \sum_zQ=1 zQ=1为一个常数,所以 ∑ z P \sum_zP zP也为一个常数且等于C。

第三个地方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式子(4)成立是因为使用了jesson不等式(4)式的右边就是上面我们估计的下界,(5)式成立的原因是因为极大化的原因(使(5)式右边极大化得到 θ ( t + 1 ) \theta(t+1) θ(t+1))所以(5)式自然成立,(6)式成立的原因只有当jessen不等式取等号时才成立。
在E步我们使(5)-(6)式成立,在M步我们使(4)-(5)成立,这样我们就能保证 l ( θ ( t + 1 ) ) > l ( θ ( t ) ) l(\theta^{(t+1)})>l(\theta^{(t)}) l(θ(t+1))>l(θ(t))成立。

第四个地方:

我们有一组观测数据 Y = ( y 1 , y 2 , . . . . . . , y n ) T Y=(y_1,y_2,......,y_n)^T Y=(y1,y2,......,yn)T,未观测数据表示为 Z = ( z 1 , z 2 , . . . . . . , z n ) T Z=(z_1,z_2,......,z_n)T Z=(z1,z2,......,zn)T其中Y是Z的函数 Y = f ( Z ∣ θ ) Y=f(Z|\theta) Y=f(Zθ)
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利用极大似然法求解:
l o g ∑ P ( Y ∣ θ ) log\sum P(Y|\theta) logP(Yθ)
但是问题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 P ( Y ∣ θ ) P(Y|\theta) P(Yθ)于是我们迂回求
P ( Y ∣ θ ) = ∑ P ( Y , Z ∣ θ ) = ∑ z P ( Z ∣ θ ) P ( Y ∣ Z , θ ) P(Y|\theta)=\sum P(Y,Z|\theta)=\sum_zP(Z|\theta)P(Y|Z,\theta) P(Yθ)=P(Y,Zθ)=zP(Zθ)P(YZ,θ)
求出后我们还是不能直接求解,我不知道为什么。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